最近常聽到Web 2.0這個名詞,所以繼研讀有關部落格的文章後,
我們再來了解一下什麼是Web2.0吧!
那宅女2.0又是什麼東西呢?看下去就知道!!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認識 Web 2.0
以下,是寫給還不知道什麼是 Web 2.0 的人看的,很多人還在探討 Web 2.0 的涵義,
對於這個相同的名詞確有個非常多種角度的解讀,
所以,以下我也只是帶個初探,讓大家有個初淺的認識,
在未來看到相關討論文章時,比較容易再深入去瞭解與體認。
web 2.0,最早是由 O'Reilly 總裁 Tim O'Reilly 於 2005/9/30 提出。
http://www.oreillynet.com/pub/a/oreilly/tim/news/2005/09/30/what-is-web-20.html
http://www.enet.com.cn/article/2005/1122/A20051122474593.shtml
若是要以實例來體會 web 2.0 與 web 1.0 的差別的話,Tim 提出了幾個例子來比較彼此:
Web 1.0 | Web 2.0 |
DoubleClick | Google AdSense |
Ofoto | Flickr |
Akamai | BitTorrent |
mp3.com | Napster |
Britannica Online | Wikipedia |
personal websites | blogging |
evite | upcoming.org and EVDB |
domain name speculation | 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 |
page views | cost per click |
screen scraping | web services |
publishing | participation |
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s | wikis |
directories (taxonomy) | tagging ("folksonomy") |
stickiness | syndication |
在瞭解 web 2.0 的過程中,會聽到幾個技術名詞:
1. RSS
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RSS
RSS是一種用於共享新聞和其他Web內容的數據交換規範,
起源於網景通訊公司的推"Push"技術,
將訂戶訂閱的內容傳送給他們的通訊協同格式(Protocol)。
以往的網頁瀏覽習慣是,網友需要定時到自己關心的網站,才能知道是否有最新消息。
使用 RSS 訂閱後,RSS Reader 會定時讀取網站的最新訊息,
並且 RSS Reader 有統整多個網站在同一瀏覽介面的特性,讓網友取得資訊更為即時與易讀。
2. AJAX
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AJAX
AJAX全稱為「Asynchronous JavaScript and XML」(非同步JavaScript和XML),
是一種創建互動式網頁應用的網頁開發技術。
xhtml + css + javascript + dom + xml + XMLHttpRequest
* 使用 XHTML + CSS 來表示信息
* 使用 JavaScript 操作 DOM(Document Object Model) 進行動態顯示及交互
* 使用 XML 和 XSLT 進行數據交換及相關操作
* 使用 XMLHttpRequest 對象與 Web 伺服器進行非同步數據交換
* 使用 JavaScript 將所有的東西綁定在一起
與 Flash 有類似的價值,讓使用者介面便豐富了,非同步的資料交換,
使得 RIA 除了 Flash base 之外,有了 HTML base 的選擇。
基於一些舊有技術的重新運用,使得網路上看到一些新的應用,
這些應用將使用者習慣給考慮進來。
1. Wiki
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Wiki
Wiki,源自夏威夷語的「wee kee wee kee」,本是「快點快點」之意。
在這裡wiki指的是一種可在網絡上開放多人協同創作的超文本系統,
是由「Wiki之父」沃德·坎寧安(Ward Cunningham)於1995年所創。
讓更多人可以更容易的發表自己的看法,
所有的知識都是堆疊起來的,由眾人不斷累積不斷修正。
2.Tagging 分類,例如:Flickr
一篇文章可有多個標籤,不用限制文章只屬於某一種分類中,
而是當網友依據不同標籤去過濾時,都可找到同一篇符合多項標籤屬性的文章。
其實,web 2.0 不是技術上的改革,
而是文化、社會性的改革,最明顯的一點就是 [ 集體創作 ]。
* SourceForge:
多人維護與開發 開放原始碼,任何對某軟開發專案有興趣的人,
都可以加入開發與改善軟體的行列中。
* Wikipedia:
百科全書的知識由大眾提供,再由大眾補充,
透過大眾的修改修飾或指正,被大眾給再使用與再修改。
* Cloudmark 垃圾郵件管理:
由所有用戶送出自己判定的垃圾郵件到統一資料庫中,形成一種用戶回報機制。
而在我自已看來,從[中央集權]到[集體創作],就是[企業網站]到[blog]到[wiki],
如果企業對於資訊希望有最大的掌控權,也不允許網友提出他們的正面負面意見的話,
那就單純建立個企業網站,單向發佈新聞訊息就好了。
若是以 blog 的方式來呈現的話,由某領域的重度使用者來作發聲,
對於讀者來說會有種聽到內幕消息的感覺,有了親和性,
但若是在 blog 中又限制了讀者的想法與意見發表的話,
那跟傳統網站的集權管理其實沒啥兩樣,反而達不到效果。
至於 wiki,這已經是將自己攤在陽光下的呈現方式了,讓讀者隨時可發表自己的意見,
讓社群產生生命力,讓讀者們自行討論與發表自己的意見,
並由其他人的意見來改善自己的想法,若是企業也願意有官方代表參與的話,
對於所有藏在網友心中的問題能一一面對解決,這才是比較正面的負責行為。
關於 web 2.0 的解說,在[數位之牆]也有一篇評論文章,可以參考看看:
中國網際網路大預言(七)Web 2.0 經濟體
http://www.digitalwall.com/scripts/display.asp?UID=331
web 2.0 介面更豐富了,增加了群眾參與度,但仍應該好好將 web 1.0 的部分做好,
把 RIA 的精隨做好:使用者感知、狀態、豐富的介面 (ex:上傳進度)。
此外,設計一個網站基本該注意的事情,如何提昇網站的使用性,這也是個很大的課題,
有本翻譯書 Don't Make Me Think 可以參考看看
http://www.books.com.tw/exep/prod/booksfile.php?item=0010324273。
轉貼網址→ http://blog.xuite.net/ben19770209/ASBeginner/6114042/ (邦邦的部落格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心得:
原來Blog就是Web2.0的其中一種呈現方式啊!
如果說Blog是虛擬的家,那幾乎無時無刻都呆在Blog的我,不就是宅女2.0囉!...XD